Installation d'image, imprimée je d'encre, 248x540cm, 2013


馬札格無名氏

數位影像 248 x 540 cm, 彩色噴墨,
400 張圖片, 11 X 22 cm 各張
2012至今 (計畫進行中)

"Every name has a story. And all these stories become history."
"To forget the dead would be akin to killing them a second time."
----Elie Wiese

幾千名出身不同殖民地--斐濟, 印度,紐西蘭,中國,印度支那,塞內加爾等地,宗教信仰及時代各異, 並在一次及二次世界大戰中為英法兩國犧牲的外籍士兵,同葬在法國馬賽南方馬札格區的軍人公墓。藉由姓名和軍隊編號等短短數列訊息, 隊列整齊的墓碑不僅收納各士兵的殘骸,也壓縮他們的個人歷史,將之簡化為文字資料,成為當地居民眼中沒有臉龐的無名氏。 此歷史背景正如法農(Frantz Fanon)對殖民主義的批判,“...徹底征服了北方經濟發達國家的各國際公司,跨國銀行及大資本家, 在國際機構中極力捍衛將人殘忍地劃分為窮人與富人的世界秩序。相較於自由流動的貨物和資本,那最為貧窮的人們,往往被軟禁在居住地並被限制行動。 ” 位在殖民母國的殖民地士兵公墓,正是此一世界秩序的縮影與見證。然而在此案例中,這些外籍士兵的地位比那最貧窮的人更為低下-- 在國家機器和戰爭推動下,他們失去「人」的身分而成為可被任意轉移和消耗的「物品」。

士兵分岐的出身和信仰,正如來自不同國家與文化,受戰爭影響,被迫跨越邊界的移民,當今世界的難民和奴工, 他們的共同點是在世界秩序階級劃分下身處弱勢,至死仍無法擺脫遷入地居民眼中外來者/他者身分,亦無法獲得身為平等與自由之人應有的尊嚴。

在此創作計畫中,我拍攝墓園裡所有墓碑,從中選擇四百張影像,這四百張影像根據與原墓碑數量相同比例的類別(國籍, 信仰, 時代等)挑選, (接著打亂墓園中原以軍隊編列為原則,以信仰和出身地為分隔依據的墓碑排列,並將其重新混合,按照比例均勻分配在影像裝置的各區塊中。) 我抹去每個墓碑上的名字及軍事情報,並將這些被抹去的情報蒐集整理在一本名為馬札格無名氏的手冊中。此手冊不僅收錄各士兵的個人訊息,還包括藉由網路和文本研究收集到的更進一步資訊。 閱讀此手冊並同時在影像裝置上尋找可能吻合的墓碑,此觀看和探詢的過程如同招魂儀式,嘗試將各士兵的特質和個人歷史從這被均質化且面目模糊的單一群體(他者)中重新招喚出來。